中科鸿业科技(珠海)有限公司
登录
思政资源-中国故事
夏培肃: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基人

夏培肃: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基人

2023-06-11
分享:0
浏览:113
简介与导读
简介
1923年,夏培肃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,自幼成绩优异。1950年,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电机博士后研究的夏培肃,在华罗庚《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》的感召和呼吁下,与丈夫杨立铭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和研究环境,决心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工作中。
导读
详情

1923年,夏培肃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,自幼成绩优异。1950年,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电机博士后研究的夏培肃,在华罗庚《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》的感召和呼吁下,与丈夫杨立铭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和研究环境,决心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工作中。

图片1.png 

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后,夏培肃被分配到清华大学电机系。1952年,因出色的数学和计算机方面能力,夏培肃被华罗庚选中,开始参与设计中国自己的计算机。

那时候的国内相关资料奇缺,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地、完整地介绍电子计算机原理的书。同时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,获取计算机方面的资料简直难比登天。夏培肃和同事在充分利用手头现有各种零星资料的基础上,联系身在海外的留学生们,请求他们搜集一些有关计算的最新资料。

1958年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成立之初就设置了计算机专业,夏培肃参与了计算机科学课程的设计,并担任业务负责人和主讲教师。同年8月,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(103 机)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表演,每秒运算速度为30次,宣告了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。

1959年,苏联从中国撤走了全部援助,包括硬件设备和专家顾问。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,夏培肃并没有放弃,她带领大家,发扬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的精神,继续进行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。次年4月,我国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——107 型计算机,其中总工程师、总设计师夏培肃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图片2.png 

107计算机

此后,从107机所使用的电子管电路到晶体管,一直到70-80年代初的集成电路,夏培肃专注于持续推进研制更强大、更精密的计算机。其中她成功研制高速阵列处理机150-AP,运算速度达到了1400万次/秒,在国际上受到了巨大关注,并成功运用于我国石油勘探。同时,由她协助设立和一手创办的计算机科学院系和相关课程,也不断培养着专业人才,奠定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与未来。

除了科研和人才培养外,夏培肃还创办了中国计算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《计算机学报》和面向国外发行的《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》,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发声,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建立了渠道。

账号登录
还没账号现在注册
短信登录
忘记密码?
短信登录
还没账号现在注册
获取验证码
账号登录
忘记密码?
注册
现有账号直接登录
获取验证码
忘记密码
获取验证码
恭喜您,成功修改密码
重新登录